当前位置:首页 > 书刊杂志 > 辽宁玛瑙产业链向产业集群演化的实现方式与政策建议

辽宁玛瑙产业链向产业集群演化的实现方式与政策建议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5-10-23
  • 浏览量:2802
【字体:

【摘要】辽宁玛瑙产业基本具备完善的玛瑙产业链,适合发展生产创造型的集群发展模式。在发展产业集群的道路上,需要依靠文化传承和发展,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辽宁玛瑙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辽宁玛瑙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0%,2005年全国玛瑙产品年销售额实现5亿元,辽宁就达到2.5亿元,占全国销售额的50%,而辽宁省的玛瑙销售主要来源于阜新,玛瑙产业是阜新十大产业之一,也是全省文化产业重要基地。到2010年底,阜新地区有玛瑙厂家、业户6800余户,从业人员达6万人左右,玛瑙产品占领国内玛瑙市场70%左右的市场份额,总产值8个亿。到2013年底,阜新市玛瑙产业产值实现17.03亿元,从业人员稳定在6万人左右。

辽宁具备发展玛瑙产业的基本条件,具备较为成熟的小企业群,基本完善的产业链条,以及发展势头强劲的龙头企业。但是,玛瑙产业目前只是在空间上具有一定集聚程度的集群,还不属于完善的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结合当前情况,发展政府推动型的生产创造性集群发展模式最适合辽宁玛瑙产业的集群发展。第一,政府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扶植文化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愿意牵头为发展玛瑙产业集群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在众多企业集聚,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靠企业间联合推动集群发展力量不足,而出于对企业利润考虑,提升行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使得企业愿意在政府引领条件下,实现共赢博弈;第三,该集群必须走生产创造性道路,否则没有出路。只有创造,才能获得高额利润;只有创造,才能开拓市场;只有创造,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而玛瑙产品的生产创造依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辽宁玛瑙产业集群发展依靠文化传承和发展

1.辽宁玛瑙产业集群发展依靠文化价值

制成一件精美的玛瑙玉件要经过选料、剥皮、设计、初雕、细雕、抛光和配座等七道工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剥离。将选好的玛瑙原石进行剥离,将原石剥离后洗涤干净送入雕刻车间;第二阶段:雕刻。雕刻是一个非常细腻的工作,由设计师进行设计。雕刻师按着设计师的要求进行雕刻,小的几十天大的多则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玛瑙的雕刻;第三阶段:抛光。将雕刻好的作品进行打磨,将玛瑙打磨的光亮,打磨车间具有粉尘,需要排风,打亮过程得用水降温,噪音大。

玛瑙属于中低档玉石原料,普通的玛瑙虽然价值不高,但若经过工艺师们的精雕细逐,其价值就会迅速增长;特别是若能巧妙地利用石料本身的颜色差异,其工艺价值也主要不在于石料的质地,而在于做工的优劣,在于是否构思巧妙,甚至在于制作者本人在工艺界的声望,在于其文化价值。文化含量的有效提升,能够增加玛瑙产品附加价值,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源动力。

2.建立增加玛瑙产品文化含量的长效发展机制

从产业发展和提高产品附加价值角度,建立增加玛瑙产品文化含量的长效发展机制势在必行。

第一,提高办学层次,注重学生质量。目前,社会对玛瑙雕刻设计学员的培训,主要以以厂办学,招收学徒为主。以教育培训为主体的学校较少。阜新市只有一家由阜新市教育局主办的阜新市天艺玛瑙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学生,并颁发中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书,而且,招收对象没有限制,导致从事玛瑙雕刻设计的学员基础文化薄弱。建议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按照市场需求,创办工艺美术专业,利用已有办学资源,外聘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为教授或学科带头人,提高入学门槛,招收有美术特长的优秀学苗。

第二,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实践课程,强文化,重技能。通过系统学习素描,白描,国画,解剖,透视,色彩,泥塑等科目,同时安排车间实习实践的方式,达到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另外,还要配合这些课程开设人文、社会类课程,如中国通史、世界史、人文地理、音乐等,文化课程与专业技能贯通融会,增加学生的创新创造力。

第三,依托比赛的激励机制设计。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增加玛瑙产品文化含量,需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创新创造,实现个人价值。中国玉石雕刻”天工奖”、”红玛瑙杯”全国玉石雕刻大赛等,重文化推广,重业界交流,重人才发现,重产业引导,积极引导作品在用材、主题、工艺、表现形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实现个人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但是,如此高端大赛仅仅能体现业内佼佼者的价值,对于大多数从事玉雕的工作人员起不到激励作用,建议大赛分层次举办,市级省级组织比赛,扩大参赛人员数量,对于获奖作品和作者给予奖励和奖金,并与职称挂钩,提升激励的普遍意义。

第四,消费导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产品研发机制。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设计,即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与艺术含量,这一点在产品设计中尤为关键。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依靠产品的研发设计。虽然玛瑙产品因其工艺的独特性,产品研发很难形成机制,但是,要达到消费者需求的最深层次——欣赏功能,就要求商品的文化与艺术品位更高,就要求建立消费导向的研发机制。建立市场部,分析消费者需求,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真正实现消费引领市场。研发形成团队,大师导师制,以老中青搭配团队,建立合理分配机制。

三、辽宁玛瑙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建议

至2006年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玛瑙产业的发展,确定玛瑙产业为阜新经济转型的优势特色产业,明确了玛瑙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做强、做大、做特、做优,将阜新打造成中国玛瑙之都的奋斗目标。兴建玛瑙会展中心,举办玛瑙博览会,开设玛瑙专题博物馆,建设玛瑙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玛瑙设计雕刻人才基地。阜新先后获得辽宁省旅游重点品牌,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省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等支持。综上所述,阜新政府为玛瑙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接下来,玛瑙产业发展需注重以下方面。

1.整合产业集群资源优势打造世界”玛瑙之都”,阜新市将依托十家子镇的资源优势,建设一个功能合理、设施齐全的玛瑙加工、展示、交易集散地;建设承担销售、仓储、包装、运输等职能的全国最大的玛瑙产品商业物流中心;依托玛瑙产品和玛瑙文化及服务设施,建设中国玛瑙文化旅游中心。另外,为满足收藏者的需求和投资者的意愿,提升十家子玛瑙产品集散地的品位,还将在此建设一座玛瑙博物馆,可容纳2000平方米面积的藏品展览。玛瑙宝石城、鑫维玛瑙宝石城是阜新市玛瑙产业的一个重要展销平台,这一玛瑙展销平台还将继续扩展成为玛瑙展销基地。其中,玛瑙宝石城在现有5500平方米的基础上,将规划扩建总用地面积39094.10平方米。同时,奇石文化商业街项目规划建设选址在国家矿山公园,奇石文化商业街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600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该项目位置周边环境已具备相应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建设高品位的奇石、玛瑙工艺品大市场,形成园林式产业街区,打造东北的”潘家园”和北方的”奇石大世界”。此外,阜新古文化一条街、建设仿古家具生产线及民间艺术品博物馆、阜新永灵珍奇博物馆也已经列入规划。总体项目建成后,太平区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玛瑙奇石文化产业园。

2.政府积极扶持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玛瑙产业,改变过去玛瑙加工与销售相对分散的局面,加快玛瑙产业发展,政府应该进一步整合玛瑙资源,在玉龙新城扩建阜新国际玛瑙城。阜新市相关部门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加大对该项目的服务力度,倒排时间表,推动项目早日竣工投产运营。阜新国际玛瑙城建成后,应该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十家子镇玛瑙产业园区和太平区鑫维玛瑙城一道,携手开拓市场,奔向高端,形成玛瑙产业”三大板块”,更好打造阜新第十大产业集群。

3.创作生产传承基地主打玛瑙文化牌,建立自己品牌

在打造产业集群、创建展销基地的同时,玛瑙文化同样是促进阜新玛瑙发展的一张王牌。细河区将承建玛瑙文化艺术品创作生产传承基地项目,规划地址位于四合路以东,部队以西,玉龙路两侧,规划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阜新玛瑙雕传承基地;中国玛瑙雕刻艺术大师创意产业园;玛瑙交易大楼、会展拍卖中心、集市区及原石交易区等。

4.积极开展学习,提高当地户主的技术

阜新市要把抓好玛瑙雕刻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作为振兴玛瑙加工行业的重要途径来抓,一方面,在当地大学开设宝玉石加工鉴定专业和玛瑙雕刻本科班,搞好职业玛瑙人才的培训;另一方面,鼓励兴办民营玛瑙技工学校,加强对民办玛瑙技工学校的管理。作为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玛瑙产业已成为阜新经济发展的又一发力点。仅最近5年,阜新便相继成功举办了两届玛瑙节和5届中国·阜新玛瑙博览会,每一届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家展销商参展,为阜新特色文化和玛瑙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伍容萱.阜新玛瑙产业化发展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王艳敏.全力打造阜新玛瑙的璀璨明天[N].中国黄金报,2007.

[3]王学仁.辽宁阜新:玛瑙产业加快发展步伐[N].经济日报,2007.

[4]明绍庚.三大板块助玛瑙成阜新第十大产业集群[N].辽宁日报,2012.

[5]洪光.阜新市玛瑙产品品牌定位再思考[J].知识经济,201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