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刊杂志 > 中欧合作路径“换代升级”

中欧合作路径“换代升级”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4-04-14
  • 浏览量:407
【字体:
  前脚刚走,后脚就来。就在大家还在“回味”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成果之时,法国总理让·马克·埃罗紧跟着来到中国,意图在中国寻找新的“生意”。
 
  “法国是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首个西方大国,两国在过去49年中在各个领域合作密切,成为了命运共同体。”12月5日下午,刚抵达北京的马克·埃罗就在第19届中法经济研讨会闭幕午餐会上与中国“拉关系”,“当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中国一直对我们表示支持,我在此要代表法国对中国表示感谢,这对我们和世界来说非常重要。”
 
  据官方行程,马克·埃罗将从12月5日起对华展开4天访问,随访成员包括5名法国部长和众多企业家代表。据了解,除了北京,马克·埃罗还将前往武汉和广州。
 
  事实上,不止是卡梅伦和马克·埃罗。从11月中旬以来,中国和欧洲进行了多次互动——此前,荷兰首相吕特也曾访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欧北京峰会展望中欧未来合作的广阔前景,随后,李克强又出访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
 
  临近岁末年终,欧洲外交掀起了又一轮“中国热”。更重要的是,与以往中欧合作的路径不同,中国不仅表达了继续共同合作、共建中国市场的意愿,以李克强总理为代表,还在不断主动推销中国的优质“产品”,比如核电、高铁和4G等。
 
  埃罗关心中国改革
 
  《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与今年4月一样,本次陪同埃罗访华的规格同样很高。振兴与生产部长阿尔诺·蒙特布,生态、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部长菲利普·马丁,手工业、商业和旅游部长西尔维亚·皮内尔,农业·食品与林业部负责食品事务部长级代表纪尧姆·加罗,以及外交部负责海外法国公民事务的部长级代表埃莱娜·康威·穆雷出现在访华的名单中。
 
  同时,由被称为“中国人民患难之交”的法国前总理、参议院副议长拉法兰率领法国企业家代表团,打算与中方经济界人士讨论各项议题。
 
  埃罗对此行的期望颇高。“明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法中委员会成立20周年,今年还是中法核能合作30周年,这些都是中法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性的事件。”在官方致辞中,埃罗称,“希望两国能够以此起点,将两国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
 
  数据已经显示,法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实际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中国是法国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全球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埃罗还称,中法经济体紧密相连,法国对于中国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十分关心,“希望能抓住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契机,通过扩大贸易实现中法贸易平衡,特别是能在科技创新领域与中国加强合作”。与各国“谈生意”的总理一样,埃罗向中国推介称,“也是一个科技大国,在核能、航天、汽车等领域具有优势”。
 
  “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在大规模地实现城镇化;中国经济也在迅速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对内消费和对外投资的新阶段。”法国媒体也称,“这恰好为法国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中欧互动频繁
 
  埃罗不是近期第一位访华的欧洲领导人。12月3日至5日,卡梅伦刚来华进行了访问,中英两国投资、金融等多个领域,签署了10份合作文件。比如,捷豹路虎汽车(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与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就签署了在中国销售45亿英镑的采购备忘录,意图抢占中国更多的市场份额。
 
  更早之前,荷兰首相吕特11月访华时,也签署了多项务实合作的协议。紧接着,李克强总理在11月21日的中欧北京峰会上,更对未来数年的中欧合作提供了大方向。
 
  “我们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提出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这些对工商界都是重大利好消息,为双方加强经贸投资等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李克强当时说。
 
  “中欧第十六次领导人会晤及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功举办,英、法等国政要接踵来访等一系列互动,正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欧关系新架构的生动体现:中国与欧盟机构、欧洲次区域及欧盟成员国关系的同时相向推进,构成了这一时段的主旋律。”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部主任崔洪建看来,“中欧关系正向着三位一体的立体格局变化和发展”。
 
  崔洪建公开撰文称,中欧关系立体格局的形成,是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升、中欧之间相互依存深化、双方关系趋于平等的必然产物。
 
  “《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与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成果《布加勒斯特纲要》之间具有极大的互补性。”崔洪建称,前者是未来中欧关系实现整体推进的蓝图,后者则是这一构想的局部、细致描画,二者相互映证、相互补充。同时,中德政府间磋商及中英总理年度会晤等机制,同样与中欧之间的对话合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促进。
 
  “中国与成员国之间的良好合作可以作为典范在中欧合作中加以提升和推广,中欧之间的共识也能在中国与成员国的合作中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崔洪建称,“当前中欧双方都处于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急需从对方发展中获益,而只有中欧关系的立体发展格局,才能将合作愿望转化为三轮驱动的强劲动能,实现‘上天入地下海’的宏伟发展目标。”
 
  借高铁“传情”
 
  事实上,构建“三位一体”关系的同时,中国也“主动出击”,推销自己的“产品”,不再完全依赖欧洲国家的投资。
 
  比如,记者注意到,李克强在罗马尼亚访问期间及卡梅伦访华时,都表达了与中国合作高铁或铁路项目的愿望。其中,卡梅伦在访华前夕和在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交流时,两次表达了合作意愿。“中国有成熟的高铁项目,英国目前正在规划建设连接伦敦与伯明翰等城市的高速铁路,很乐意看到有中国企业前往投资。”他说。
 
  对此,李克强回应说:“希望中英合作能像高速列车一样,在前进的轨道上不断提速。”
 
  “高铁是很好的外交‘牌’。”CCVI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此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纯技术和资金的合作,不会引起政治对手的敌意和美国在该区域对中国‘反弹’。同时,也有助于中国高铁产业的发展。”在崔新生看来,“此举同样是中国‘务实’外交思路的又一次体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田文林也对记者表示,高铁领域与国外合作,包括之前与土耳其防空系统出口的合作,都能看到中国经济在某些领域正在“换代升级”这一可喜的变化,也印证了中国经济转型取得的小小成果。(作者:黄烨 来源:国际金融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