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制造两业融合,发力微笑曲线顶端,供应链金融如何发挥作用?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9-11-21
- 浏览量:588
2019年1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从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发挥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作用、保障措施等四大方面提出了具体30项举措。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虽然两业融合在中国提出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两业融合的过程在发达国家已经发生过了。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产业组织研究室副主任郭朝先指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发达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制造业企业纷纷转型,从简单产品制造到提供售后服务、再到提供“产品+服务+技术+系统解决方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如今,中国产业也走到了这个历史节点。 摆脱价值链中低端环节 发力“微笑曲线”顶端 《实施意见》的目标是,到2025年,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逐步提高,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有分析指出,自2018年底中国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两业融合”备受高层关注。这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避免服务业“鲍莫尔病”的重要方向。
经济学界将服务业比重上升、表面上经济结构得以优化、但实际上全要素生产率反而下降的现象称为“鲍莫尔病”。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委会委员钟志华指出,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一半,如今已不能单纯地将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等同于产业升级。
两业融合顶层设计的提出,背后还存在深层次原因。这种融合有利于中国制造在“微笑曲线”中更多地向研发设计、维护运行、营销、售后服务、品牌管理等环节攀升,这有助于我国制造业摆脱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的境况,提高自身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 供应链金融如何服务两业融合? 《实施意见》系统梳理提出了十种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包括推进建设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柔性化定制、发展共享生产平台、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发展服务衍生制造等。
毋庸置疑的是,两业融合会升级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少供应链金融的支持。
在30项举措里,有两项是关于金融支持两业融合的具体措施。
“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中的第十条
(十)提高金融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质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产品和服务,有效防范风险,规范产融结合。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资金、客户、数据、信用等优势,发展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应收账款、存货、预付款项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发展装备融资租赁业务
“保障措施”里的第三条
(三)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按照商业化原则,向两业融合发展企业和项目提供适应其生产和建设周期特点的中长期融资,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积极支持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建立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
从两条措施中两次都提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其他的金融产品包括是装备融资租赁、并购贷款、企业债券、上市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等。
在这些融资工具中为什么供应链金融如此受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供应链金融深植于行业土壤之中,作为产业模式升级的自然演化,无疑为企业持续发展、产业不断壮大提供了契机。 不同主体规定不同 产业链龙头企业起引领作用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作用。这包括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示范效应,激发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融合发展活力,提升平台型企业和机构综合服务效能,释放其他各类主体融合发展潜力。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之所以专门对企业主体作出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方面,两业融合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的必然产物,两业融合的业态、模式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催生、经过检验而逐步形成的,发展路径需要企业结合实际不断探索、自主选择,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必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第二方面,各类不同的市场主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比如产业链龙头企业处于价值链顶部、具有全产业链号召力;行业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示范效应突出;广大中小企业贴近市场、管理灵活、适应能力强;平台型企业和机构能够整合资源、集聚企业,促进产销精准对接、高效畅通;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在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方面也都具有不同的优势,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必须发挥好各类市场主体的独特优势。
第三方面,从实践看,近年来各类不同企业积累了非常多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比如,华为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宝武集团、陕鼓等行业骨干企业,网易、小米等平台型企业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批极具代表性业态模式和典型路径,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也在实践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可以说,这些多元化市场主体都已经成为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